【本级政策解读】《蚌埠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蚌埠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工作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专家解读
2024年3月4日,蚌埠市人民政府印发了《蚌埠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工作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安徽省法学会知识产权研究会理事、蚌埠市知识产权研究会副会长邵燕就《工作方案》有关情况进行解读。 问:邵教授,我们知道专利技术的水平是决定其经济价值的基石,也是成就其市场价值的基础。从《方案》看,您认为我市在推动试点城市创建过程中会如何进一步提高专利质量?答:提高专利质量离不开加强高价值知识产权创造。一方面,我们蚌埠市会围绕产业链“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通过大市场优化配置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资源,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形成高价值核心专利,助力产业稳链补链强链。另一方面,会通过高价值专利培育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利用商标、地理标志培育知名品牌,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市场消费需求。我市知识产权奖励政策中对当年度验收合格的高价值专利培育的项目,按等级标准给予不超过50万元资金奖励,这将会极大地增强高水平知识产权创造。 问:邵教授,从《方案》看,蚌埠市下一步会在哪些方面实施专利转化市场化运用?答: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我们蚌埠市下一步会在具有产业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企业集聚区实施专利转化市场化运用,例如我市新能源、新型显示、智能传感、生物化工、汽车零部件五大产业集群,下一步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会充分调研市场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服务需求,同时依托省级、市级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服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问:邵教授,从《方案》看,您认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工程的实施意义是什么?答: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主要是指政府提供的具有公益属性的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等服务,对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等具有基础性、支撑性作用。《方案》以“政策普惠公平、服务普惠可及、数据普惠开放”为目标,将知识产权普惠工程细分为5个方面重点任务,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工程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还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以及创新成果更好地惠及大众。 问:邵教授,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是《方案》的重点任务,你认为下一步蚌埠市会如何完善中小型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答: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受规模的限制,很少有专人负责知识产权工作,知识产权管理存在不专业问题,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注重人才培养,这种方式见效慢,但内部培养的人员熟悉企业情况,忠诚度高,有利于企业长久发展;二是直接从外部引进人才,这种方式见效快,但投入较高,且人员流动相对频繁;三是委托第三方机构采取知识产权托管方式,帮助企业做好创新和保护,这种方式优点在于可以实现知识产权人才的合理配置,企业在获得高质量的知识产权服务的同时,减轻企业的人员负担。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绝不是知识产权一个部门的事情,它涉及研发、市场、生产、销售、售后等各个环节,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破坏整体运作。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并通过多层次的知识产权普及、宣传和培训,将全面提升员工的知识产权认知度,有效促进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问:邵教授,从《方案》看,蚌埠市试点城市创建过程中,应如何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答:知识产权在促进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繁荣等方面逐渐发挥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市部分科研单位、高校以及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和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创新成果的意识仍亟待加强,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确实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一方面我市各级媒体可以结合“4·26”世界知识产权日、中国专利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科普宣传周等,宣传知识产权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全面、准确、有针对性地普及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强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和有效遏制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行为,培养公民自觉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行为习惯,自觉抵制侵权假冒行为。